(北京报道)近年来,伴随债务纠纷增多,个别非法催收行为引发社会关注。公安机关和司法界提示,识别非法催收并及时依法维权,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。为帮助群众辨别和应对,记者梳理了若干识别要点与处置路径。
一、非法催收的典型行为有哪些
执法部门提醒,常见的非法催收行为包括:频繁骚扰电话、短信或社交软件轰炸;以暴力、威胁、恐吓方式迫使还款;未经许可公开、传播借款人及其家属隐私信息;冒充公安、检察、法院等机关执行职务;要求债务人预付高额“解冻费”“取证费”等;以虚假法律文书逼迫签署不合理协议;组织上门滋扰、强行拘留、扣押物品等刑事行为。这些行为中既有民事纠纷处理不当,也有可能触及刑事犯罪。
二、如何辨别催收主体是否合法
判断催收主体是否合法,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有无营业执照与法人信息,正规机构应能提供合法经营资质;
是否能出具委托合同与合法委托证明,是否与律师事务所或司法鉴定机构有明确合作关系;
催收方式是否合规,是否涉及暴力、威胁或隐私泄露;
是否要求先行支付高额费用或承诺“百分百回款”等明显不合理内容;
是否使用伪造的法院、公安证件或法律文书。遇到可疑情况,应要求对方出示合法身份证明并核实。
三、遭遇非法催收应如何应对
公安机关与法律界建议,当事人遇到疑似非法催收时可采取如下措施:
保留证据:保存通话记录、短信、聊天记录、催款单据、视频监控等;对电话骚扰宜录音(依法取得);
核实身份:对方自称执法人员时,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身份,不轻信来电显示;
拒绝非法要求:对方若以暴力或威胁手段逼迫还款,应第一时间报警;
向主管部门举报:可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,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;全国统一的12315平台也可受理部分投诉线索;
寻求法律援助:在必要时咨询律师,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,必要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申请刑事立案协助。
四、执法与司法如何应对非法催收
公安机关表示,对实施暴力、非法拘禁、敲诈勒索等行为的,将依法立案侦查、追究刑事责任;对未经许可从事类似催收业务、扰乱市场秩序的,将依法移送市场监管或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处理。司法机关则强调,民间借贷纠纷应在法律框架内解决,证据不足或程序不当不得以非法方式催收,法院对涉及违法行为的执行申请将依法审查。
五、公众应提高防范意识并依法维权
专家提示,公众在签订借贷合同和委托催收时应提高法律意识,保留书面合同和转账凭证,避免私下承担不明风险。企业在选择第三方催收服务时,应核实资质、签订明确委托合同并慎防“先付费、高保证”类陷阱。对发现的非法催收线索,及时向公安机关和相关监管部门反映,共同维护法治环境与市场秩序。
Copyright © 2016-2025 鼎顺讨债公司网 版权所有 | 金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吉ICP备2024016562号-6 XML